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1~14题。(共12分,每题3分)
文化的全球传播已经让人们熟悉灾难影片的故事,然而,这不是灾难片。这是灾难!
10天过去了,印度洋海啸的后果,仍然在扩大之中。遇难人数的统计值在不断上涨,每一次数值改变都揪紧人心。
灾难使人再次确认人类生命的价值。今天,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物种平等”观念已经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然而谁能设想动物生命的失去或者无生命物的破坏能够让人如此不安?“并非每一场风暴、每一场地震或每一场海啸都是灾难”,如果这些变异并不伴随人的大规模伤亡,那就不构成灾难。我们正在应对的这场灾难,之所以迅速被地球公民命名为“印度洋海啸”,而不是更本源的“印尼海底地震”,乃是出于我们对生命的珍视,因为惟有如此命名才能标示人类生命大量丧失的直接原因,才能更清晰地显示生命受损的范围。哪怕地震和海啸改变了版图,也不会有人在意“国家领土完整”受到了破坏,人们只挂怀有多少生命永远丧失,那么多幸存者无家可归。
灾难的时间极为短暂,十数万生命消失在一次只能以分钟计时的海水与地质变化之中,那一瞬间的地球不再像养育安泰那样使人感觉踏实。一次不经意的痉挛,无数生命无由继续,无数家园彻底被毁。与任何人为因素无关的灾难,比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更加干脆地警示了人类:尽管我们可以上天入地,甚至可以造出人自身,但人类并非上帝,在赖以存身的星球面前,人类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哪怕一点微小的突然变化,足以让我们遭遇灭顶之灾,而且灾难一旦形成,人类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挡。
我们不会因此而诅咒自然。地球厚德载物,自然化育众生,我们是地球生命,我们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我们庆幸拥有地球这个家园。灾难警示我们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必要的谦卑与敬畏,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灾难让我们更加珍视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生发“人溺己溺”的情怀,更深地体会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的共同感。以此,我们才不会无力到面对灾难徒剩哀号。
印度洋海啸是一场全球性灾难,一场人类共同的灾难。这不仅是因为海啸造成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人员伤亡,不仅是因为无所不在的媒体使灾难显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处境,因为被海啸袭击的人们是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承受了打击。从大的历史视角而言,置身于灾难现场的人都是偶然在场,种族、身份、性别、民族、肤色、信仰、习俗、语言……总之人类之间的一切划分,在灾难现场都毫无意义。
11.为什么这场灾难被地球公民命名为“印度洋海啸”?选出不属于其中原因的一项 ( )
A.惟有如此命名才能标示人类生命大量丧失的直接原因。
B.如果用“印尼海底地震” 命名就不能清晰地显示生命受损的范围。
C.因为海啸改变了版图,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领土完整”受到了破坏,。
D.地球公民只挂怀有多少生命永远丧失,那么多幸存者无家可归。
12.对第四段 “一次不经意的痉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次不经意的痉挛”和“一点微小的突然变化”都是指这次海啸一类的自然灾难。
B.“不经意”、 “一点微小”含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意味。
C.“痉挛”本义指人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这里是用比喻来凸现海啸巨大的能量。
D.用“痉挛”这个比喻,实际上含有对人类要“战胜”大自然的行为的嘲讽。
13.对海啸灾难警示人类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是在地球环境面前是无能的,灾难一旦形成,人类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阻挡。
B.在自然面前应保持必要的谦卑与敬畏,不应把它只当作索求或者征服的对象。
C.我们要更加珍惜人作为一个生物种类的共同感而生发“人溺己溺”的情怀。
D.种族、身份、性别、民族、……总之人类之间的一切划分,在灾难现场都毫无意义。
14.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印度洋海啸的后果仍然在扩大,说明深海的地震并没完全结束。
B.目前有着广泛影响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物种平等”观念被这次灾难证明是错误的。
C.有的地震海啸如果没有人员的大规模伤亡,就不构成所谓的灾难。
D.动物生命的失去或者无生命物的破坏未必能够引起人们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