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本粘性是对传统成本理论的一个挑战。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成本是对称变化的,而成本粘性理论则认为是非对称性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成本粘性研究进行梳理,重点总结归纳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据此提出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建议,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成本粘性;影响因素;建议
针对业务量和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二者之间是线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业务量在增加的时候,成本自然随之增加,反之则成本下降。这种理论太过于简单,是基于企业的一种理想化模式,并没有考虑到成本的影响因素。然后,研究表明业务量对成本增长和减少的影响程度却存在差异,等量的业务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导致的成本的增加要大于成本的减少。显然传统理论很难给予这一现象有力的解释,对此,Anderson,Banker 和 Janakiraman(2003)提出了“成本粘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关于成本的相关理论,尽管成本粘性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但是成本粘性过高会不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此,国内外学者从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研究,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却鲜有将其分类来进行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整理了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其进行归纳分类以便更好的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一些减小成本粘性的建议。
一、主观因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无论是国外的文献还是国内的研究,都认为管理者的主观态度是导致成本粘性的重要原因。主观因素大体可以分为管理者预期、管理者能力大小和机会主义主义行为。kajiwara和Yasukata(2008)通过收集样本公司十五年的财务数据后发现管理者决策是成本粘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成本粘性减少,即成本粘性出现反向性。Kama和Weiss(2010)研究发现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的管理决策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Yasukata 和Kajiwara(2011)通过分析样本公司销售数据后得出管理者预期会对成本粘性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唐跃军、李维安(2009)认为从企业薪酬制度的角度分析,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的决策是成本粘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江伟、胡玉明(2011)经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发现,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暂时的收入减少并不会让他作出调整成本的决策,成本粘性也就随之产生。王红军、杨琳(2011)也支持上述观点。江伟、姚文涛(2015)经过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任职时间也会导致成本粘性的发生,管理者在位时间越长,成本粘性越明显。孙铮(2004)认为市场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但由于一些管理者能力较弱,学识不够,没有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也是导致成本粘性产生的重要因素。边喜春(2005)从机会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企业管理权与拥有权高度分离,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即使收入下降的时候也不愿意减少成本会最终导致成本粘性。刘青(2011)认为企业管理者薪酬与成本粘性有关,然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10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管理者薪酬越高,成本粘性越不明显,另一方面,当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成本来扩大可以控制的范围时,经营者更趋向于随着业务量的变化来调整成本费用,成本粘性也就降低了。
二、企业特征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Anderson(2009)关注劳动和资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在证明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模型中增加了劳动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两个变量,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均会正向影响成本粘性。孙铮(2004)也认为资本密集度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但是在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后,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密集度与成本粘性不相关,出现这样的结果孙铮认为是由我国的“机会主义”存在导致的。孔玉生(2007)用总资产与收入之比来衡量资本密集度,结果表明在我国资本密集度越高的企业,成本粘性越明显。徐晓东、张天西(2009)认为自由现金流越充沛的企业投资过度现象越严重,其中中国尤为显着,当充足的现金流被用于在职消费时,成本粘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BPS(2004)发现企业产能利用率会通过影响管理者决策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当企业产能利用率稀缺时,成本粘性明显,相反成本粘性则出现反转性的特征。Kenneth Calleja(2006)在对比英、美、法、德的成本粘性时,发现英美的成本粘性要小于法国和德国,这是因为不同的企业治理机制和监督模式不同。韩传模(2013)为了研究产能利用率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与BPS(2004)相一致。Porporato(2010)在对银行业进行分析后发现,固定成本比重越大的银行所表现出的成本粘性特征越明显。由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越大,调整企业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小,导致成本粘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Balakrishnan 和 Gruca(2008从企业的部门层面角度出发,在手机了加拿大189家医院的财务数据分析后发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越密切的部门成本粘性越明显,而那些附属部门成本粘性则较小。
三、行业因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Subramaniam 和Weidenmier(2003)通过研究发现制造业的成本粘性要比商贸行业明显。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2007)也认为不同行业的成本粘性特征是不相同的,他们猜测固定成本比重较高的行业成本粘性要高于固定成本比重小的行业,结果证明在我国建筑业和采掘业的成本粘性明显,房地产行业成本粘性较小,煤炭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则不存在成本粘性。李霞、韩彦峰(2009)通过对我国冶金行业成本粘性的研究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毕秀玲(2015)在对传统的成本粘性模型进行改造后,对比采掘业、农林牧渔业和建筑业后发现,采掘业的成本粘性最明显,其次是农林牧渔业,最后是建筑业。
四、外部因素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提出宏观经济增长对成本粘性有促进作用。宏观经济状况会通过影响管理者决策来影响成本粘性的大小,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决策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容易追加成本,但在业务量减少的时候却不会减少成本,从而导致成本粘性。孙铮、刘浩(2004)也实证检验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但是并未通过显着性检验。随后,刘彦文、王玉刚(2009)通过对我国234家上市公司10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后发现,宏观经济增长正面影响成本粘性。江伟,王贞萍(2013)研究发现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会促进成本粘性,而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则会削弱成本粘性。
Banker和chen(2006)以工会议价能力、失业救济水平和就业保护立法等指标来衡量劳动力市场特征,通过收集19个国家12666组大样本数发现,各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政策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尤为显着。刘媛媛(2014)从法律的角度入手研究劳动保护是否会影响成本粘性,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实施会通过影响人工成本来产生企业成本粘性。章贵桥(2015)通过研究企业自由现金流、人民币汇率和成本粘性三者的关系发现,在我国确实存在成本粘性,而宏观政策调中国深沪主板上市企业的控就是导致成本粘性产生的因素之一。刘晋、赵丽萍(2015)猜测寡头市场和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成本粘性是不同的,通过收集2010—2013深圳和上海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后发现,寡头市场下的企业成本粘性较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更为明显,由此证明了不同竞争市场会影响成本粘性的大小。
五、关于成本粘性的建议
(一)注重管理层专业素的培养,选拔优质人才
一个企业的发展程度,新衰存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能否审时度势,根据不断变化更新的市场及时调整决策,有创新、有胆略。管理者是企业的改革者和创新者,需要针对企业拟定出一套符合企业所处环境的战略计划。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可以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即时作出调整、缩短决策时间,减少费用从而降低企业成本粘性。此外,越优秀的管理者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程度的可能性也就越低。首先,应该在市场上选择一些专业性的人才,通过对专业,工作年限和经历进行限定来进行筛选,使得真正有能力的人进入企业。因此,一个有效的人才市场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的费用,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在专业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层工作以后也不能放松警惕,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开拓眼界,注重对外部环境洞察力的培养等。随着企业管理者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减少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减小成本粘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完善董事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体制
从企业管理层治理的角度分析,要想减少成本粘性,就得完善董事会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体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的指导作用。企业利益最大化应是董事会成员们的工作目标,同时要确保董事会成员的知情权,让决策真正落实到位。此外,由于企业管理权与拥有权高度分离,经理受投资者委托经营管辖公司,于是公司资产的操控权便归其掌控,企业收益的高低和经理的付出是呈现正相关趋势的。为此,企业务必要拟定和实施对应的激励体制,最大限度的促使股东的目标和经理的目标一致,力争达到拟定的期望值:只要经理在工作时足够努力,那么股东和经理就都获得更好的收益。换言之,激励体制可以一定程度上弱化每一个部门经理的自利动机,经理努力工作的出发点是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收益,提升自己和股东的利益,从而减少成本,降低成本粘性的发生。
(三)合理安排资产结构,充分发挥企业举债经营的优势
资产的流动性会对成本产生一定影响,资产设备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务必要合理安排资产结构,在保护业务容量的同时,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生产负荷,改良工艺,使用新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提高成本管理。债务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资本来源,对企业间的借贷关系有积极的意义。Hart 和Moore 曾经指出,在股票分散的市场中,负债的破产机制给业务经理带来了新的约束,缺乏公平约束和内部控制问题。所以为了更好的成本管理,维持适度的资产负债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债务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债务资本使用的好,可以满足企业企业财务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企业均衡发展,否则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影响到企业的业务系统。因此,企业在进行债务管理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这种商业方法,尽量避免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2]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7(11)
[3]江伟,胡玉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文献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1(9):74-79
[4]刘彦文,王玉刚.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09,21(3):98-106
[5]王明虎,席彦群.产权治理、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费用粘性[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9):68-73
[6]叶蓓,袁建国.管理者过度自信、道德风险与企业投资决策[J].财会月刊,2009(3):5-8
[7]徐晓东,张天西.公司治理、自由现金流与非效率投资[J].财经研究,2009,35(10):47-58
[8]边喜春.费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价格月刊,2005(12):82-83
作者简介:
张晨(199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2015级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